English

展示一个真实的女作家

2000-07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余凤高 我有话说

半个多月前,专攻现代文学的学者钟桂松将他刚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《天涯归客——陈学昭》送给我,我就很愉快地读他这本书,我慢慢地读的,因为我不希望马上就结束这阅读的享受。

记得1990年,美国汉学家、圣约翰大学教授、沈从文最好的传记作者金介甫(JeffreyC.Kinkley)为了在美国出版陈学昭的回忆录,曾让我陪他去拜访陈学昭。我记得很清楚,当时金介甫与作家见面时,谈话一开始就有点愤愤地说,这么多年来,对陈学昭一直是不公正的。金介甫是外国人,身份超脱,说话没有顾忌,也比较客观。他这看法不仅是指多年来陈学昭在政治上一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,还包括她作为一个作家,她的文学地位,也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。我本来就有同感,期望有一位理论家,或文学史家、传记作家出来说这话。

出生在南方农村的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,为求学和就业远走上海、安徽、江西、四川甚至法国,经历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战,为追求理想又来到延安,最后定居在杭州。有幸得到鲁迅、茅盾、戈公振的照拂,与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结下深厚的友谊;拒绝宋美龄的盛情,却加入共产党,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,采访和歌颂毛泽东以及朱德等风云人物,并被共产党领袖称赞为“又是文学家,又是教育家”,一直受到周恩来、邓颖超、彭真、陈云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关怀;不但青年时代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和小说,后来又写出《法行通讯》、《延安访问记》等很有影响的报告文学。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起,就获得相当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学地位,但在“反右派”运动和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却受尽了非人的磨难。像这样具有丰富多彩身世的传奇性人物,在现代的中国女作家中,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再找出几个。由此可以看到陈学昭这位法国文学博士传记广阔的时空背景、大起大落的生活、与几多名人的交往、还有严肃的革命和浪漫的爱情等丰富多彩的内容。但是钟桂松并没有沉湎于这些事件情节的描绘,他的着眼点是在于把作为一个人的陈学昭的生活,和作为一位作家的陈学昭的创作,跟她的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,使读者从传主三十年代初到现在的生活历程和创作历程中,窥见中国近百年来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面貌。这就使这部传记具有社会史和心灵史的特点。

由于“社会和生活以男性为中心家庭的多重压迫”,陈学昭从十八岁时,第一次提笔写出了《我所希望的新妇女》,呼唤“恢复妇女固有的人格”。但是传记确切地指出,青年时期的陈学昭,“本质上还是友情、爱情至上主义者,是友情爱情的理想主义者”,她早期的散文也明显表现出“抒发个人情感和为艺术而艺术”的倾向。只是随着时代、社会环境和她个人生活的变迁,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,她的创作视野扩大了。她写出了大量报道解放区的生活和人物的报告文学,她的半自传体的小说《工作着是美丽的》是对自己心灵的解剖;出版于1953年的小说《土地》“注视着中国农村土地的变化”。传记让人清晰地看到女作家像《工作着是美丽的》中的女主人翁李珊裳的一生这么一条发展脉络:从个人奋斗主义熔入革命的熔炉,虽经历次政治运动的磨炼,仍旧不改原有的理想和信念,依然是一个忠实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。我在与晚年的陈学昭的接触中,也深切地体会到,这位留学法国的女博士,尽管自己一生中曾经受到很大的委屈,但是对于自己参加的党,仍是一如既往,表现出无比的热爱。她待人真诚、说话直率,每次对我所提的问题,都能如实相告,但是涉及到现代文学史上某些左翼作家的敏感问题时,她一般都回避了,说:“影响党的威望的话我不能说!”钟桂松的《天涯归客》,就真实地描述了这么一位忠于党、忠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女作家。她完全是一个光明正大、令人敬仰的人,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作家;却不但在政治上受到那么不公正的待遇,在文学上,别说是对她前期散文的成就,甚至像表现农民从怀疑、观望、被动到主动积极投入土地改革的心灵历程的《土地》这样一部“共和国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土地改革的文学作品之一”,桂松指出,“连写当代文学史、共和国文学史的专著里,也难觅见评论踪影,这是很不公正的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